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开始落叶。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降见霜”,霜降时节,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了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也变大,这也为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秋日的阳光依旧和煦,但进入夜晚,地表热量就会迅速散失,可能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便在冰冷的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成了冰针或冰花。而越是在晴朗无风的秋夜,降温幅度越大,也就越容易结霜,所谓“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就是这个道理。人们还会利用这一规律来预测天气,有“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的说法。
我国古人将霜降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树叶都枯黄掉落了。
三候蛰虫咸俯,此时,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之美,蜂蝶不见踪迹,蛰虫无声,都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天作准备。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天气相对简单。
就北方而言,冷空气过后,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一次次的降温。东北、西北等一些偏北或是海拔高的地方已是雪花飞舞,偏南大部分地区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色。
在农业方面,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在南方,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无论耕种还是收获,霜降前后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冻害。农谚“霜降杀百草”,就是指有些草木在一夜之间就会变得枯干萎靡,俗称“被霜打了”。有经验的农人都知道,白霜虽寒,但远不及“黑霜”凶狠狡猾。一来水汽在结成白霜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1克水蒸气在凝华时放出的热是667卡,这些热量会使重霜变成轻霜、轻霜变成露水,从而减轻对植物的冻害。二来白霜形成后覆盖在植物表面还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使植物周围降温不那么剧烈,宛如一层轻柔的薄被。“黑霜”是人们对未结冰晶的霜冻的一种形象叫法,它因降温时水汽少而隐了形。“黑霜”到来时,既无潜热释放,又无隔绝保护,骤然的低温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变成冰晶并不断增大,细胞结构遭到破坏,最终伤害庄稼于无形之中。了解了“黑霜”的鬼祟,农人们也见招拆招,采用灌溉增湿、烟熏增温和覆膜保温等办法来预防冻害。同时,处在收获季的农作物还要抓紧采收,包括晚稻、甘薯、大葱和棉花等。农谚道,“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这些都是农人们对自己的催促。
霜降作为秋季的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在这秋冬交替时节,各地有哪些风俗特色呢?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有些地方的民俗还认为,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喜爱。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登高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也可舒缓心情。
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让身体暖和、强健。
在闽南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相当于北方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南地区的鸭子就会卖得非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