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全球升温2℃,城市人居环境和关键基础设施将面临哪些气候风险?应采取何种适应行动来减少气候风险、提升恢复力,并促进减贫、经济发展和减排?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AR6)第六章“城市、人居环境和关键基础设施”评估了目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城市的影响和风险,探讨了城市适应和减缓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如何面向“气候韧性(恢复力)的发展”路径。其重点在于回顾全球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可供城市决策者参考的行动和路径。报告中的案例和经验对我国城市适应和应对气候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气候变化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关键基础设施涉及能源、水、食物、交通、健康、污水处理、通信系统等诸多方面,并对包括文化、资金、社会保护、社区、健康、教育、政策体系等社会基础设施,绿地、自然空间等自然基础设施,以及灰色/工程基础设施产生影响。因此,适应途径也围绕上述三大基础设施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报告中提到的“城市聚居区”是指城市及小城镇,目前全球有近半数人口居住在规模为2万人以上的城市。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多数城市地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人口和财产风险呈显着增加趋势,居住在经济和社会边缘化城市社区的气候影响最为显着,居住在气候变化影响高暴露城市的人口数量显着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城市社区气候适应能力具有显着影响。此外,从全球来看,关键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扩张都是催生风险和潜在气候行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城市地区与气候变化具有交互影响机制,具体而言,城市主要致灾因子体现在极端气温、热岛效应、城市洪水、海平面上升、缺水、水安全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风险、基础设施损毁、健康风险等。
报告对适应路径进行了评估,认为目前各大洲城市广泛存在适应赤字,未来脆弱城市区域、群体、领域尤其要加强当前适应能力,推进适应规划,挖掘适应潜能;从社会基础设施、自然基础设施以及灰色/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适应性社会保障、应急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韧性健康体系,调节气温、空气质量、雨污径流、防洪、水管理和食物安全,加强城市建筑设计、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源、交通、水处理、洪水及海岸管理等应对路径。报告还指出,部分适应行动和能力建设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此外,针对与城市化、基础设施相关的复合与连锁风险,提出加强综合适应路径,包括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减排与适应协同发展。
报告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全球城市推进气候适应性的经验做法,发现在适应规划和行动中,地方政府是重要的主导者,个体和家庭很难独立应对日益极端的气候风险,需要政府、社区、企业相关主体共同应对。该报告还分享了城市韧性长官、宜可城(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碳40、全球市长盟约项目等全球适应网络为城市适应能力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交流平台,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球城市气候适应的探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推进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加强适应行动。对此,郑艳表示,我国的气候适应应当充分考虑国情特点和地方发展需求,注重低碳发展和气候恢复力相结合,走绿色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之路。
上海市365bet电子游戏_365bet规则_365一直提款维护中官方网站 |
主办:上海市365bet电子游戏_365bet规则_365一直提款维护中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版权所有:上海市365bet电子游戏_365bet规则_365一直提款维护中 电话:021-54896000 邮政编码:200030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7号 Copyright©1997-2019 网站标识码:bm54090001 沪公安机关备案号31010402004850 |
|